5日,上海華山醫院邀請寶山公安分局教官,向職工培訓面對暴力侵害如何自衛;同日,中山醫院也邀請世界跆拳道聯盟黑帶四段高手,前來傳授防身絕招,吸引了大批醫護員工。(11月6日正義網)
初看這則新聞時讓人有種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”的感覺,打個不恰當的比喻:全國每年發生的故意殺人、故意傷害類的案件成千上萬,豈不是要全民練武防身抗襲?
練習武術不是錯,防身健體更不是錯,關鍵是問題的癥結不是出在你沒有武藝或者武藝不強上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,人與人之間難免出現摩擦,就看你能不能處理好,而不是看你能不能打得過。浙江溫嶺殺醫事件確實讓人憤慨,各大報紙上都有“零容忍”的字眼,針對醫生的人身安全問題已引起重視,這也讓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多少有些欣慰。只是,讓醫生“習武”來防止暴力侵害并不能徹底解決醫患矛盾,醫患矛盾的癥結不去查找不去化解的話,就算是練得一身武藝恐怕也難以安寧。
醫生,是一個崇高的職業,幫助人們解除病痛恢復健康。人這一輩子都需要多多少少和醫生、醫院打交道,只要有交往就會有評價,針對醫生態度、醫治水平、收費高低進行好與差的評說。當下這種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,醫院也成了“高消費”的場所,開處方、做檢查、動手術……價格不菲,窮人可能真的看不起病、抓不起藥、住不起院。兜里揣著錢去醫院看病的,說不定整個流程走下來也要咋舌。花錢是應該,就怕花冤枉。總而言之,看病與診治都是一個相互理解的過程。作為患者來講,有病在身,煩惱與苦痛自不必說,醫生對他來說就是救命的稻草,他馬不得醫生認認真真給他瞧病,仔仔細細詢問他的癥狀,甚至恨不得服下藥、打了針或者動了手術立即就能好;作為醫生呢,每天面對幾十個、上百個病號,這個走了那個來,這個說完那個說,可能會煩躁可能會催促,也可能會巴不得趕緊結束這一天的工作好好睡個覺。
我有個親戚是小兒科醫生,尤其是現在這種換季時節生病的孩子特別多,有時門診室外面排長隊,晚上走廊上也有孩子在輸液,雖說是白班、晚班與休息交替著進行,但工作下來確實很累,特別是晚上,哪怕孩子隨意咳了幾聲也得把醫生喊到身邊看看。確實有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患者家長或者說自以為是的成年患者,但也不可否認在醫生隊伍中也確有不盡職責者存在。我也曾多次因病求醫,我深深地記得那個醫生拿著我的化驗單說:“再不住院,小命就沒了……。”那一刻我眼淚止不住地往外涌,只感覺昏天黑地,仿佛過了今天就見不到明天。幸好老公在旁邊拼命安慰:“他胡扯八道,咱換家醫院換個醫生再看……”結果自然不同。也更記得生孩子那時,在縣醫院檢查后說我血小板低到劃開口子不能愈合,孩子臀位必須得剖腹,麻煩大了;我嚇得腿軟,立即奔市醫院,醫生一聽我訴說就先平復心情,告訴我:“別怕,一是不可能這么低,二是就算低也有方法對付它。”零亂的情緒瞬間就好很多,新的檢查結果出來后絲毫不影響剖腹產,產前我都找這個門診醫生檢查,每一次她都很能安撫產婦焦灼的心情、解答各種疑問且說話間總是面帶笑容,話里話外給予你很多美好的期望。人嘛,都是感情動物,好與壞分得清,我對這個醫生的評價當然是很好。
寫這篇文章時我在網上搜索“醫者仁心”,看到首都醫科大學張艷清對此的解讀——仁心,至少應該包括愛心、智心和誠心三重內涵,從生命維度上,培養愛心;從死亡維度上,培養智心;從交往維度上,培養誠心。擁有這三心何愁患者不理解?或許也有人說確有患者是挑刺兒的,但不通情達理者畢竟是極個別。忘不了溫嶺醫生出事以后中央新聞播放電視臺隨機采訪的鏡頭,一位市民抹著眼淚說:“要是患者把醫生當親人,醫生也把患者當親人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。”是啊,醫與患就像是一對兒相互需要的朋友,將心比心就不會有解不開的疙瘩。
醫生不是萬能的,理解與溝通很重要。正視醫患之間的根本矛盾所在,從“治本”上下手,總比“習武”這種“治標”要來得有效。
京ICP備13018232號-3 |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|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-20203552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0425 |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京)字第10541號
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(京)字第181號 |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|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
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8642 3089